如意娘_第11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11节 (第2/4页)

意和二郎年幼,都还不到幼学之年,她也就没急着为他们外聘名儒为师,只将他们带在身边亲自教养。

    ??如意和二郎都是十分聪慧的孩子——虽聪慧上二郎略胜,但如意更勤奋上进,总体还在伯仲之间。徐思觉着这样的组合很好,既不会因为相差悬殊而使优者骄劣者馁,又能在年幼时便遇到旗鼓相当的同窗,使人觉出学业的有趣和友谊的可贵,互相激励和陪伴。

    ??时至今日她依旧觉着,世家子弟天赋过人者不知凡几,独她和徐茂脱颖而出,正是因为年幼时他们一道读书的缘故。也正因一道读过书,所以他们更相互了解、惺惺相惜,兄妹的感情较旁人也更深厚。若如意和二郎真能如她好徐茂一般共同求学,也是平生幸事。

    ??可惜帝王家到底不同寻常门户。二郎才七岁便要自立门户了。

    ??如今少了二郎,如意再跟着徐思读书,就无人可以陪伴她了。

    ??徐思觉着不论对如意的品性,还是学问,“独学而无友”都不是一件好事。便早早的开始考虑如意日后的学业。

    ??天子孩子不多,两个儿子都七岁出阁,天子指定文学之士和名儒教导他们。先皇后是世家才女,有自己的人脉和思路,身旁不少有博学的女史,两位公主跟着她长大,无需天子来操心。至于张贵妃,她虽只粗识得几个字,却一心将琉璃培养成风雅多才的邦媛,打的也是外聘名师专门教导的主意。

    ??宫里没有需求,也就不曾专门设立给皇子、宫女启蒙的学馆。虽也有女史为妃嫔、公主们定时开讲授课,但一个月也就讲那么三五回,显然满足不了如意的求学之心。

    ??徐思思来想去,觉着在宫里是无法为如意找到和同龄人一道求学的去处的。

    ??便将主意打到了国子学。

    ??国朝并设国子学和太学。太学招收普天之下有志于学、品学出众的士子,考核优异者可为入台城或东宫为掌故、舍人、郎中,以备天子和储君顾问咨询。但世家子弟自恃门第,耻于和寒门士子同窗共学,前朝为此而另设国子学,只收五品以上朝臣的子弟。

    ??国子学设立之后,太学虽设犹废——只有进不了国子学的寒门士子才会进太学,而世家把持选官,断绝了寒门子弟的晋身门路,纵然多一个太学生的名号,又有什么益处?

    ??国子学却也没如何兴盛起来——都说是世家把持选官,纯以门第论优劣了,又何必刻苦钻研经义?

    ??且世家自有门路为子弟扬名。不学无术不要紧,寒门子弟才爱钻研经义,以当章句小儒而自满,世家子弟旷达任侠,这才是真名士的风流。处置不了政务更不要紧了,案牍劳形俗务累身,是胥吏、俗人的做法,清谈论道垂拱而治才是君子之职——横竖就是既要占住位置,又不肯做这个位置的事,还要说做事、做好了事的人“浊而俗”。

    ??他们原本就是靠出身占住了原本应当靠才华占住的位子,又哪里肯到国子学去求学,让天子去考核、比较他们真实的才能?万一考核出他们才不堪其品,岂不反而妨碍了他们原本平流稳进的前途?

    ??故而顶尖的世家都不愿将子弟送入国子学。

    ??在这样的大势下,就算是真正有才华的世家子弟,为免自绝于全天下的世家,也不能去走国子学这条“学而优则仕”的正路。

    ??天子设立太学和国子学时,为的是能不拘门第、唯才是举。也确实从中提拔了不少寒门士子……但这些寒门士子被士族压制在浊官路上,官当得也十分愤懑和艰辛。

    ??——天子也有他撼动不了的东西。

    ??故而如今国学不昌,太学和国子学靠着天子一力独撑,不生不死的延续着,前景黯淡。

    ??而随着天子年纪渐老——他已快到知天命之年了——进取之心也渐渐减弱,他也懒于费力去思索如何振兴两学了。

    ??故而徐思说起想将如意送入国子学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